(一) 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網路整備度評比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自2001年起每年出版全球資訊技術報告(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GITR ),評比世界的資通訊發展現況,並公布網路整備度(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NRI)評比結果。今年的GITR 2013於2013年4月10日發佈。本年度報告主題為Growth and Jobs in a Hyperconnected World「超聯結世界的成長與工作創出」,延續去年「超聯結」主題,以探討後續影響。本年度指標架構為,4大成分指標、10大分項(如圖1所示)。細項指標有小幅度修改,較去年增加1個為54個,評比國家數為144國。
圖1 世界經濟論壇網路整備度評比架構
資料來源:WEF, GITR 2013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本年度的前20名國家依序為:芬蘭、新加坡、瑞典、荷蘭、挪威、瑞士、英國、丹麥、臺灣、南韓、加拿大、德國、香港、以色列、盧森堡、冰島、澳洲、奧地利、及紐西蘭。前20名國家大多為歐美國家,有11個歐洲國家,另外,包含6個亞太地區的國家,如新加坡及臺灣。本年度佔據排行榜最前段的位置,除第2名的新加坡以外,仍以北歐國家為主。前3名除順序改變外,國家維持不變。芬蘭取代丹麥,成為第1名。
表1 世界經濟論壇網路整備度評比前20名國家表現比較列表
註:黃底國家為亞太地區國家
資料來源:WEF, GITR 2013. GITR 2012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08)
|
我國在2013年度排名第10名,較2012年進步1名;我國在亞太地區國家當中排名第2名,僅次於新加坡。我國的表現,繼2003、2006、2011年以來,在2013第4次進入前10名的行列。WEF在報告中提及臺灣的經濟發展歸功於資通訊發展,是80年代以來工業化的核心。臺灣除了是電子及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基地外,也成為ICT產品創新的樞紐,科技已普遍滲透到整個社會。
在指標架構表現的表現方面,今年度我國在各支柱指標的表現中,進步最多的為個人使用支柱,進步8名;退步最多的則是負擔能力支柱,退步達24名(如表2所示)。個人使用支柱大幅進步8名,歸因於引用數據來源之改變。「家庭電腦普及率」及「家庭上網普及率」方面,由我國提供正確的數據。同時,「行動寬頻上網普及率」WEF今年採用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資料來源,取代去年市場調查數據,也較貼近我國目前行動寬頻上網普及率的現況。而在負擔能力支柱名次表現不佳的原因,是由於我國行動電話預付卡資費較高,使得此指標表現名次較為落後,是為全球第119名。
表2 臺灣於世界經濟論壇網路整備度評比各構面與支柱指標名次分數表現
資料來源:WEF, GITR 2013, GITR 2012;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08)
|
(二) 2012-2013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評比
世界經濟論壇自1979年開始在其全球競爭力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GCR),自2006年開始在報告中提出全球競爭力評比(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評比架構含蓋了提高各國生產力與競爭力的各項影響因素,評比資料的主要來源為公開統計數據資料以及每年進行的企業高階主管問卷調查(Executive Opinion Survey)結果。
全球競爭力評比指標架構共可分為3大構面(基本需求、效率提升、創新因素)與12大支柱(如圖2所示),各指標構面所占比重因各國發展階段不同而異。而細項指標則共有111個,今年的評比國家數為144國,較去年多2個國家。
圖2 全球競爭力指數評比架構
資料來源:WEF, GCR 2012-2013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GCI依照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以及人均國民收入為基準,將評比國家分為因素驅動(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低於美金2,000元)、一轉型二階段(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介於美金2,000到3,000元之間)、效率驅動(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介於美金3,000-9,000元之間)、二轉型三階段(人均國內生產毛額介於美金9,000-17,000元之間)、創新驅動(人均國內生產毛額高於美金17,000元)五個類別。同時,針對這三個階段的國家不同的國力以及發展目標,在評分標準上,給予3大構面不同的配分比重。
瑞士連續第4年獲得第1名,但除瑞士以外,有不少以往表現優異的國家,如美國、 日本等國家,受到經濟環境的惡化,名次都持續下滑當中。前20名以歐美國家為主,當中有10個歐洲國家,有6個亞太地區的國家,2個中東地區國家。雖然歐美國家數較多,但是亞洲地區國家相對穩定的表現與歐美國家的退步產生對比。美國排名則連續4年退步,其中在制度環境之隱憂。歐洲地區也因經濟問題所苦,導致競爭力下滑。亞太地區仍是今年排名進步幅度最顯著的區域,不論是亞洲四小龍或金磚國家,皆持續進步並維持一定競爭力。中東國家的崛起不容忽視,進入前20名的兩個中東國家分別為卡達以及沙烏地阿拉伯。
註:綠底國家為亞太地區國家;藍底國家為中東地區國家
資料來源:WEF, GCR 2011-2012 , GCR 2012-2013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我國全球競爭力評比排名全球第13名,名次維持不變,並且為亞太第4名。臺灣於2011年度的人均國民所得為20,101美元,屬於創新驅動階段(Innovation-driven)。「基本需求」構面退步2名,「效率提升」構面表現進步4名,而「創新與成熟因素」構面退步4名。12大支柱的表現方面,臺灣共有8個支柱排名全球前20,其中屬「勞動市場效率」的名次進步幅度達到11名、「總體經濟穩定」的名次退步最多,退步6名。
我國在技術整備此支柱的名次維持第24名、分數進步0.36分,此支柱下新增一個細項指標「行動寬頻帳號數」。指標當中「國外直接投資與技術移轉」進步幅度最多,今年進步11名。「創新」支柱名次也較去年退步5名,細項指標「專利數」的資料來源改變,從以往的「在美專利數」改成「專利合作條約」,而由於我國此項數據闕漏,因此影響此支柱名次表現甚鉅。
WEF提及我國具有穩定的競爭力,但也指出唯有「創新」才是提升臺灣競爭力的重要關鍵。因此,我國應加速推動各項資通訊創新應用如雲端運算等,及建設更優質的寬頻匯流網路,以協助產業轉型及提供更便民之服務,以「軟實力」帶動產業創新,進而維護國家整體競爭力。
表4 臺灣於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評比各構面與支柱指標名次分數表現
資料來源:WEF, GCR 2011-2012 , GCR 2012-2013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三) 世界競爭力的評比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是國際上提供中大型國際企業總裁養成教育的領導機構。IMD早自1989年即開始發布世界競爭力年報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CY)。該年報揭露的競爭力評比堪稱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名,且評比涵蓋範圍最廣的競爭力評比。世界競爭力的評比架構共分4大構面,每個構面下各有5個分項指標,2013年的評比國家數為60國,細項指標數則共有333個。
圖3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架構圖
資料來源: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s 2013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美國今年拿下第一名,是世界競爭力的中心。IMD指出,美國、瑞士等國的進步對照起歐元區的表現停滯,使得歐元區撙節政策再度遭受到關注與討論。IMD特別列出自1997年以來攀升超過5個名次的國家,當中包括臺灣、中國大陸、瑞士及以色列等國家。臺灣從1997年的第18名進步到今年第11名,顯示出我國持續增進的競爭力。
表5 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前20名國家表現比較列表
資料來源: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s 2013, 20112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臺灣今年排名較去年下降4名,4大構面排名全都後退,當中尤以一向表現不錯的企業效能退步最多(退步6名)。而進步最多的分項指標為國際投資(進步13名),退步最多的分項指標為物價(退步20名)。我國技術基礎建設分項則較去年退步1名。細部指標以電信投資佔GDP比例排名退步最多,占比由2010年的0.44%降低到2011年的0.34%。其次為資通訊技能可得性、勞動市場合格工程師可得性、通信技術滿足需求程度、民眾與電信IT企業連接度。
表6 臺灣於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各構面與支柱指標名次分數表現
資料來源: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s 2013, 20112 資料整理:資策會FIND(2013/8)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